0536-4322127
工作时间:9:00-18:00

潍坊安丘:织就生态锦绣图 共富路上绿生金

来源:本站日期:2025-07-29 16:10:37 浏览:2

从循环牧业模式到特色种养实践,安丘正以全域视野,将“绿水青山”的生态颜值,锻造成驱动“金山银山”的不竭动能,铺展开一幅产业强、农民富、生态美的绚丽画卷。

点废成金,沃野流金

安丘的绿色发展智慧,深植于资源循环再生的精巧体系之中。在郚山镇的合力牧业,1500头奶牛每日产生的粪污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难题。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将其转化为清洁电力自用,固液分离后的沼渣沼液则化作300亩有机果蔬园的“营养源”。经过固液分离处理后,富含丰富养分的沼渣沼液,成为了灌溉300亩有机果蔬园的优质肥料。在这里,高品质的牛奶源源不断地直供雀巢,通过绿色认证的番茄、草莓等果蔬在市场上供不应求。

近年来,安丘市创新探索种养循环、沼液无害化还田、化肥减量增效,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打造全域低碳智慧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。精心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经营服务主体,布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20处,通过专业化、标准化、社会化经营服务等方式,开创生态标准化管理模式。

这样的生态闭环智慧并非个例。金恒农业豆制品加工的余热源自秸秆碳化,豆渣废液经发酵变身高蛋白羊饲料,养殖粪污混合秸秆灰烬制成高效有机肥还田,“秸秆-能源-饲料-肥料”的高效循环,不仅破解了秸秆处理困局,更让2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6000元。

如今,循环经济正从一个个企业、一个个村镇的“小循环”,逐步向覆盖全域的“大循环”演进,成为滋养安丘沃野的黄金脉络。

地尽其力,红利共享

安丘的生态实践,在田垄间绽放出立体增收的智慧之花。

辉渠镇石家峪村的林地里,村民们正弯腰整地、铺设滴灌带,60亩黄芪幼苗在橡树荫蔽下舒展新绿。“林下空间就是增收车间!”村支书孙元香抚过湿润的土壤,“亩产至少5000元,生态账经济账双赢。”不远处,黑峪子村的溜达鸡穿梭林间,毛色油亮的土鸡啄食草虫,每只150元的溢价印证着“林禽共生”的魅力。

盛青禾农场则将“立体生金”推向新高度。200亩桃园中,每棵树都是微型生态系统:桃枝为苍术撑起遮阳伞,丹参深根改善土壤结构,酸枣灌木筑起生态篱墙。“这些可是开花的金疙瘩!”农场主李沅刚算得清楚:林下药材使亩均增收3000元,年增效60万元。而在柘山镇,5000亩黄芩、金银花铺展成“地上长草药、空中飘药香”的致富图景,亩均收益超万元。

安丘的模式创新远不止于此。当“四荒经济”唤醒村旁路边的闲置地,当50家示范生态农场带动1483个经营主体,去年全市农民增收26亿元的壮阔数据背后,是“林药相生”的草本长卷与“果菜菌畜”的循环交响共同谱写的共富乐章。

从石家峪村的黄芪幼苗到安山农场的复合轮作,从盛青禾的桃药共生到柘山镇的连片药田——林间地头的每一片绿叶,都在诉说着生态价值转化的安丘智慧。

颜值生金,活力奔涌

曾经守着老石头屋发愁的李大哥,如今成了民宿老板。辉渠镇小麦峪村的这一蜕变,正是安丘“天路”为沿线村民编织新生活的生动缩影。这条路如一条金线,串联起散落山间的珍珠,让昔日沉寂的荒山与村庄,迸发出共富的强音。

天路通车,悄然唤醒了沉睡的石头村落。从前无人问津的老石屋,如今是游客争相预订的“山景房”。小麦峪村依托天路,已发展起16家农家乐,可同时接待400人就餐。村民人均年收入实现了从不足8000元到3万多元的惊人跃升。天路精心编织的“半小时旅游圈”将乡村资源点石成金,荒凉变成了财富的泉眼。辉渠洞西头村夏小丽的农家乐依托石头老屋,其“炒笨鸡”等特色菜令游客回味无穷。“既能赏田园风光,又能品农家美味,找回了儿时记忆。”青岛游客陈先生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。

天路铺就的不仅是致富坦途,更催生了乡村角色的华丽蜕变。沿线“一镇一味”的美食体验成为留客法宝:马寨村牛肉包的醇厚、黄石板坡炒鸡的鲜嫩、柘山小笨鸡的地,让游客齿颊留香;郚山合力牧场挤牛奶、做奶酪,柘山蜜薯田园亲子挖薯……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果农,如今成了采摘向导;曾经围着灶台转的主妇,现在掌勺成为农家乐的大厨;默默无闻的手艺人,也自豪地当起了非遗项目的讲解员。目前,天路已直接带动沿线5000余人就业,年拉动消费达5亿元。

天路蜿蜒,串起座座焕新的山村、张张增收的笑脸。它不仅是一条穿越山岭的交通线,更是一条在绿水青山间铺展的“共富金带”,生动诠释着生态颜值向共富价值的华丽嬗变。

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